榮成,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綿延千里的黃金海岸線每年吸引超千萬游客,海鮮美食與碧海藍天構成獨特的城市名片。2019年,我市被列為山東省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市;2025年,我市又入選16個全國縣級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之一,我市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因地制宜,開啟了一場從農村到城市的垃圾分類深度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環境治理,更是一場涉及制度創新、技術攻堅與全民參與的生態革命。
因地制宜創新分類標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垃圾持續增長,此前我市生活垃圾全部運到市固廢產業園進行焚燒處理,但由于地處沿海,貝殼等不可燃垃圾成分較多,垃圾焚燒爐渣產量占30%到35%,榮成生活垃圾中的貝殼等不可燃燒成分占比高,處理爐渣比一般地區高7到12個百分點,不僅影響了垃圾發酵質量,也降低了垃圾焚燒的熱值和發電量。
2019年,我市成為山東省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市后,借此契機,出臺《榮成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農村源頭垃圾成分特點,確定建立“4+1”分類模式,將農村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廚余垃圾五類,這一分類標準也首次寫入了《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技術規范》。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一體化管理機制。
為加快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2020年,我市出臺《榮成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結合實際將城鎮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四類,并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垃圾成分特點,確定三種分類模式。這也標志著我市已經開創了一套全新且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榮成模式”。
信用積分激發全民參與
生活垃圾分類的關鍵在于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自覺。將垃圾分類情況與信用評分掛鉤,是我市創新實施的農村垃圾分類“信用+”管理辦法。其評比結果可直接作為村里發放福利待遇的主要依據:連續檢查結果合格的,掛五星;一次不合格扣一星,若扣到只剩兩顆星,不再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直到再次合格。設立信用基金的村居按照每獎勵信用分1分,激勵信用基金1000元的標準,以獎代補,激發群眾參與。通過信用管理,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全市883個村居就全面鋪開。
為了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各村居還對從村“兩委”班子到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再到志愿服務隊成員、保潔員進行培訓,再由他們作為“宣傳員”,向村民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在此基礎上我市不斷健全以黨建為引領、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的“征信+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管理體系,落實市級、鎮街、社區(村居)三級聯動機制,定期舉行垃圾分類聯動會議、活動,采取“組建百人宣講團、編制教育讀本、15分鐘入戶講解、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法,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講“進社區、進村居、進大集”活動1500多場次,設置宣傳牌9500個、宣傳欄5200多個,發放指導手冊和倡議書45萬份。
科技賦能驅動全鏈條發展
2019年,我市對現有的數字環衛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增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監控模塊,建立“日檢查、周匯總、月研判”推進機制,實行垃圾分類智慧化管理,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向更高標準提升。
作為熱門旅游地,位于港西鎮的雞鳴島每年迎接20萬人次的游客,由此產生很多生活垃圾。以往雞鳴島上的所有垃圾都混合倒在同一個垃圾桶內,再傾倒到島上唯一的一處垃圾回收站,很不方便。如今,雞鳴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改造,給每戶村民都配備了分類垃圾桶,還購進了一臺垃圾分類車挨家挨戶收垃圾。村里借本次生活垃圾分類改造的機會,特意購置了油水分離機和垃圾擠壓機等設備,油水分離以后,水直接排到中水站,油就分離成塊,運送出島后,還可以二次利用。
雞鳴島的生活垃圾分類改造是我市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生活垃圾分類的生動實踐之一。“我們投資了400多萬元打造了一個分揀中心。通過磁選、重量篩選、風選等一系列步驟,最后篩選出鐵片、陶瓷、比較重的牡蠣殼、貝殼這4大類垃圾。”市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環衛科副科長張田表示,篩選出的牡蠣殼可銷售給養殖戶再次用于養殖,貝殼碎片則低價格銷售給相關企業加工后再利用。
近年來,我市投資25.27億元,著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市目前已配建1300多處垃圾分類房、18處可燃垃圾中轉站,可燃垃圾分揀中心、大件垃圾處理中心、有害垃圾轉運中心各1處,配置四分類運輸車231輛,日均轉運能力達到800噸。全面建立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覆蓋范圍最優化、設備效益最大化,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可達35%以上。
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有實現資源化回收利用,才能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目的。據了解,分類后的有害垃圾由有資質的專業廠家負責收運處理,可回收垃圾由物資回收企業負責回收利用,不可燃垃圾分類運至市建筑垃圾處理廠或市固廢產業園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可燃垃圾分類運到市固廢產業園進行焚燒發電處理。對廢舊沙發和床墊等大件垃圾,進行收集處置。以市固廢綜合處理與應用產業園為例,該園共包含15個子項目,主要以垃圾焚燒發電及燃氣熱電廠為核心,將生活垃圾和廢氣、廢渣、廢水等多種形態的污染物進行綜合處理,在實現“固、液、氣”三廢達標排放的同時“變廢為寶”,將生活垃圾轉換成電能、熱能等綠色能源。
近年來,我市投資20.65億元,按照行業最高標準,建設循環經濟園區,利用汽輪發電機組低溫循環水余熱保障冬季供暖150多萬平方米,實現熱電聯供。加快推進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建設,采用物理真空低溫殺菌高效節能技術,保證有機物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整體處理過程無臭氣排放,資源利用率達到100%。增設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推進可回收物分揀中心項目新建,進一步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服務站點與“兩網融合”體系建設。
榮成市垃圾分類的生動實踐,不僅解決了本地生態環保的難題,更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升級和全民參與,為全國提供了縣域城市綠色轉型的“樣板”。未來,隨著“無廢城市”目標的推進,“榮成經驗”將聚力書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