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2021年2月
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去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市政府帶領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全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政策落實有力有效。常態化疫情防控積極有效,《榮成市“六保三促”工作方案》落地實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提升,鞏固疫情防控信心增強。開展80家骨干企業掛包服務,重點調度31家沖擊新目標企業。組建6支服務隊“點對點”幫扶外貿企業,完成外貿進出口258.7億元。兌現涉企資金1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4億元,減稅降費9億元,新增城鎮就業7906人。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43億元,增長2%。工業經濟提質提效,實施48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7%。服務業經濟高質量推進,那香海文旅度假小鎮入選山東省首批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悅多小鎮獲評省級服務業特色小鎮,鑫弘集團和東興水產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1%。東楮島、煙墩角村獲評國家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精品旅游特色村),槎山景區獲批中國森林養生基地。
——創新動能加速培育。13個項目納入省級重點項目,24個項目納入威海市級重點項目,97個項目納入榮成市級重點項目,獲批3個政府專項債項目,172個在談項目中86個落地實施。新增上云企業24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家,瞪羚企業3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2家,我市被確定為全省技術轉移先進縣市、科技部“百城百園”行動城市。
——改革開放活力激發。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職業衛生分類監督執法等6個國家級試點落地。新注冊市場主體1.4萬個,8家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1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成立跨境電子商務協會,跨境電商貿易額翻倍增長。
——人民生活顯著提高。創建特色品牌學校11個,高考本科升學率高出全省平均30個百分點。建設區域醫療資源共享中心5處,改造農村衛生室及服務點892處,實現縣域內醫共體全覆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5項補貼標準提標擴面,發放救助款8000萬元,新建“暖心食堂”363處。脫貧攻堅順利收官,60個貧困村和7181名貧困群眾實現高質量脫貧。
二、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和主要目標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十分重要。
從外部環境看,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擴散蔓延,歐美等地區反彈加劇,疫情變化導致經濟面臨挑戰增多。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就業民生保障壓力增加,經濟復蘇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從國內環境看,隨著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宏觀政策效應逐步釋放,經濟形勢正在逐步向好,但也面臨一系列新的困難。國內經濟仍在消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持續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內需不足制約經濟穩定恢復。產業結構不夠優化,支柱產業壓力較大,新興產業貢獻疲弱,投資增長后勁乏力,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仍然較多。
從我市情況看,高質量發展挑戰和機遇并存。經濟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產業結構性矛盾交織,投資驅動不足。常態化疫情防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旅游、娛樂、住宿、餐飲等行業還處于緩慢恢復階段。但總的來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特別是出臺了支持企業發展“8條政策”、復工復產“48條措施”,以及全市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召開后,11項扶持企業專項政策和干部掛包服務企業行動相繼落地實施,推動海洋經濟、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突破發展。
結合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參考中央和省、市預期目標安排,考慮我市的發展基礎和現實需要,202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外貿進出口總值保持穩定增長,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工業用電量增長6%,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經濟增速,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目標。
三、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及政策措施
做好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目的,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聚焦山東“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大力推進產業現代化、城市國際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綠色化、治理現代化,開創“自由呼吸·自在榮成”新局面,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推進動能轉換,培育實體經濟增長點。培植現代產業,打造特色板塊,強化政策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延伸,重點產業率先突破。
提高產業鏈條穩定性。立足優勢資源,推行重點產業鏈“四個一”工程,培植現代產業。海洋經濟產業,推動海參、魷魚、金槍魚3條產業鏈向高端發力,實施總投資55.1億元的14個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及醫藥項目。機械制造產業,啟動智能改造三年行動,圍繞輪胎、房車、造船、電機等產業,重點實施45個技改項目,加快形成集群效應。新興產業,歌爾智能封測項目建成投產,芯長征電子等實現量產,核電帶動新能源產業鏈條延伸,有研稀土等新材料產業加速發展。
推動企業梯次培育。推行“雙百”掛包機制,精細服務100家骨干引領企業、100家重點成長企業。龍頭企業,準確把脈企業發展,推動31家沖擊新目標企業完成年度計劃,新入庫項目15個以上。骨干企業,實施培育膨脹三年工程,每年篩選10-15家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納入儲備庫進行培植,全力扶優培強。細分領域和關聯配套企業,實行“鏈長制”招商。篩選與我市有合作關系的50家域外強企,前往總部洽談,開展深度合作,整合全市閑置資源,盤活項目20個以上。
強化要素資源集聚。加快創新驅動,推進海洋高新技術交易中心、有研稀土磁性材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建設,做好科技型企業培育,年內獲批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健全載體平臺支撐,建設海藻、房車和遠洋漁業技術創新中心,年內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個。對市級重點項目提前啟動模擬審批,將開工時限壓縮至10個工作日。推廣信用貸、股權及知識產權質押等新型抵押業務,新增各項貸款70億元以上,推動百合生物主板上市。強化人才支撐,設立重點園區人才服務驛站,引進大中專畢業生3000人。
(二)堅持擴大內需,挖掘雙循環經濟潛力。著眼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激活消費潛力,穩住外貿基本盤,推動供需動態平衡。
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抓好總投資118.6億元的119個榮成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對30個威海市級重點項目深入現場,掛圖作戰,落地投資過億元項目10個。對納入重大項目服務管理平臺的500萬元以上和“四個一批”項目,建立專人負責制度,按照年度投資計劃,滾動實施統籌推進。抓好政府專項債發行,做好重點領域項目申報,年內發行3個以上,獲批債券資金9億元以上。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保障萊榮高鐵、通用機場建設,推動華能20萬千瓦高溫堆并網。完成“十四五”規劃編制,論證布局交通、能源等重大事項,力爭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大盤子。
激活消費新增長點。支持提升傳統消費,圍繞消費升級方向,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開展傳統節慶、體育賽事、海洋牧場、休閑垂釣等一批旅游活動,挖掘大天鵝、海草房、房車露營地等優勢資源,刺激帶動消費增長。推動新型消費,打造九龍城、博隆、佳華3處特色商圈,鼓勵體驗式銷售、直播帶貨、夜間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運用,年內網絡零售額達到15億元。培育農村消費市場,發展農村電商,出臺電商物流園區扶持政策,年內入駐企業20家。
加強供需雙向流通。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抓住“一帶一路”發展契機,助力外貿市場多元發展,實現穩存量促增量。依托港口及航線優勢,打造中日韓跨境電子商務貨物雙向集聚中心,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30%。做強海運、房車、修船三大特色服務貿易品牌,申報修造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抓好服務外包產業園招商運營和配套服務,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
(三)發揮資源優勢,增創高質量發展優勢。依托豐富的資源稟賦,推動海洋強市、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推進海洋強市建設。以國家級海洋發展示范區為引領,完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提升海水養殖效益,發展以魚蝦貝藻養殖為核心的碳匯漁業,年內推廣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面積10萬畝,創建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區。實施海洋牧場提檔升級,爭取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家。推動近海漁船減產,開展遠洋漁船更新改造,積極開發南極磷蝦海洋生物資源,進一步優化遠洋漁業海外布局。提升海洋食品精深加工能力,蔚藍谷海洋生物產業園、鑫發海洋科技園建成投產,海洋生物產業集群規模增長15%。
深化開展鄉村振興。積極培育現代農業,加強耕地保護,實行“田長制”,建設高標準農田5萬畝,新增流轉土地3.5萬畝以上;探索實施蘋果收入“期貨+保險”模式,推動產業鏈條發展,做強產業品牌。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實施農村綠化、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六個提升”工程,栽植苗木30萬株,完成清潔供暖6000戶,農村道路完好率90%以上,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構建“信用+農村”治理格局,穩妥推進村“兩委”換屆選舉,把104個村辦企業納入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返貧預警干預機制,開展解決相對貧困試點,鞏固和拓展脫貧成果。
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出臺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實施總投資55億元的18個重點文旅項目,整修旅游公路、濱海步道,打造東海岸宿營帶,提升承載空間。加快溫德姆花園酒店、玥兒灣等高檔酒店建設,規劃開發濱海公園,啟動創建好運角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那香海國家5A級旅游景區。豐富全域旅游體驗,提升成山頭、那香海、赤山等景區智慧化水平,打造“一部手機游榮成”。舉辦中國國際房車旅游大會、沙灘音樂節、濱海國際馬拉松等系列活動,培育房車旅游、民宿旅游等新興業態,打造榮成旅游IP,多渠道吸引旅游消費。
(四)聚焦區域協同,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堅持精致發展理念,聚焦功能品質提升,統籌城鄉協同發展,打造精致城市樣板。
優化重點區域布局。中心城區,推動蜊江港、半島環海路等重點區域高端開發,加快城鐵物流園、幸福活力街區等項目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提升,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經濟開發區,推進歌爾電子信息產業園、科技創業園載體平臺建設,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威海海高園,推動中部主城區、東部核能園、西部海高園“三位一體”產城融合發展,實現海洋經濟轉型提升,打造全域城市化先行區。好運角旅游度假區,圍繞突破文旅和康養產業,抓設施投入和景區提升,構建“全域景區”發展格局。人和、虎山片區,抓好基礎設施配套,啟動槎山以南開發、伯家島區域整治,以點帶面推動西南片區崛起。各鎮街,按照區域化、特色化的發展理念,提高精致小鎮建設水平。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力推進23項城建重點工程,實施云光路等4條道路改造,建設改造鄉村道路70公里。新建改造5處污水處理廠,鋪設供熱管網20公里,有效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建設4000平方米的大型人防工程,開展1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實施觀海路、十里街、海岸帶夜景亮化工程,推動城市主次干道和重點區域路口節點綠化補植,提升精致發展水平。
完善城市管理服務。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圍繞城市治理、惠民服務、數字經濟三大領域實施一批智慧項目,探索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共享應用。全面推行無差別“一窗受理”,建立市區鎮“三級協同”幫辦代辦服務體系,打造24小時自助服務專區。組建無人機巡查編隊,搭建智能廣播系統,運用新模式提升管理能力。規范完善信用體系,啟動國家信用監管標準化試點城市創建,城市信用監測指數保持全國領先。
(五)加強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幸福質感。聚焦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圍繞社保、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扎實推進農村“暖心食堂”建設,覆蓋全市60%村居。提升社會保障標準,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90元提高到787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530元提高到588元,農村特困標準每人每月由690元提高到765元,進一步提高居民醫療保險標準。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整合民政、醫保、人社等數據資源,實現精準救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持教育優質發展。優化教育布局,新建蜊江小學、鳳凰學校,對6所學校教學樓更新改造。引進高端教育資源,做好武漢理工研究生院、馬賽醫學院、蘇州外國語學校、啟迪教育等機構合作共建,滿足教育需求。深化特色教育,組織11所品牌學校對標先進地區,制訂“一對一”提升方案,實現教育水平領先。
加強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康寧醫院病房樓擴建、人民醫院停車場智能化改造、傳染病醫院和眼科醫院搬遷工程,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科學調整市級醫院功能定位,兩年內創建威海市級以上臨床重點???0個以上。實施名醫培育工程,設立專家命名工作室,發揮專家的專業優勢和帶頭引領作用。
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扎實推進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青少年科教中心等基礎建設和服務效能提升,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商圈。實施公共文化惠民,舉辦好“公益電影進社區”“一村一年一場戲”等活動,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弘揚紅色印跡、傳統節慶,重溫紅色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協調發展各類社會事業。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切實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打擊走私、雙擁共建,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等工作,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繼續做好社會福利、公益慈善、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港澳臺、仲裁、檔案、史志、氣象、防震減災、對口支援、扶貧協作等工作。
(六)樹牢紅線意識,筑造安全發展底線。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做好防范化解風險工作。
守牢疫情防控底線。常態化抓好公共場所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測溫、驗碼、消殺、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開展疫苗接種工作,加快8處區域分中心發熱門診建設,提升標準化核酸檢測實驗室單日檢測能力。持續強化進口冷鏈食品、進口非冷鏈貨物全鏈條管控,及時切斷疫情輸入風險。
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加強新上項目管控,強化各類工程項目及企業揚塵精細化管理。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確??諝赓|量保持國家二級標準。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推進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快生態環境修復,完成榮成北部、桑溝灣等海域一千米內養殖清理,加快朝陽港北岸、石島灣海岸帶修復,抓好偉德山生態修復和松材線蟲病防治,修復廢棄礦山,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守牢各類風險防控底線。持續抓好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切實加強不良貸款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積極應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著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通過落實地方政府專項債、企業債等方式,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